指尖缠绕千年风雅,布上晕染东方美学。当非遗扎染邂逅劳动周,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?快来跟着“小艺”直击这场传统与创意交织的艺术盛宴! “扎染是布上的水墨画,每一道褶皱都是自然的笔触。” 课堂上,老师化身“非遗引路人”,从汉代“绞缬”起源娓娓道来,揭秘扎染“一扎一染见乾坤”的独特魅力。手把手教学环节堪称“干货满满”—— 折叠布料时要像折纸般精巧,捆扎棉线需如绣花般细致,浸染步骤更是讲究 “轻入慢提”的巧劲。 同学们瞬间变身“创意匠人”,教室里满是专注的身影:有人用皮筋将布料缠绕出螺旋纹,有人别出心裁地用夹子固定出几何图案。当白坯布浸入靛蓝染缸,再经清水漂洗、晾晒定型,一幅幅蓝白交织的作品惊艳亮相!有人的纹样似云雾缥缈,有人的图案如星河璀璨,每一块布料都诉说着独一无二的艺术故事。“原来亲手创造美是这么治愈的事!”捧着自己的作品,同学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。 课程热度持续飙升。内蒙古民族学院新闻传播专业师生组成“采风天团”慕名而来,他们扛着“长枪短炮”,全程记录扎染的奇妙过程,还拉着李菲老师开启“非遗快问快答”:“如何让年轻人爱上扎染?”“传统工艺怎样走进现代生活?”老师们金句频出,现场气氛热烈。最让人惊喜的是采风团成员也忍不住上手体验,从手忙脚乱到渐入佳境,直呼“太上头了!”“一定要把这份美好分享给更多人!” 这场“劳动教育+非遗传承”的创新实践,不仅让同学们体验到扎染技能,更在一针一线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。当传统扎染遇见青春创意,非遗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成为可触摸、可创造的鲜活艺术。本次劳动周课程既提升了学生的审美素养与实践能力,也为非遗文化注入了青春活力。未来学院将持续开设相关课程,搭建更广阔的文化传播平台。 供稿:赵巾贤 初审:赵赫 复审:张婷 终审:高嘉林